缺憾為美
文章分類: 道德與人生
作者 : 網絡
更新時間: 2017-03-04 16:42:34
有一年,臉上長了個粉瘤,做完手術后,好幾天都躲在家里,不愿意出門。看看臉上淺淺的疤痕,感覺天好像塌了。
好友聞之,哈哈笑了。他說,缺憾為美,缺憾為美。維納斯如果不斷掉一雙臂膀,怎么能那么動人呢?
當時,認為他是安慰我,經歷了幾十年風雨后,發現,有時,缺憾的確蘊含幾許不易覺察的美。
有位朋友,極其英俊。俊朗飄逸的相貌,詩意的胸襟,惹來很多女人的愛慕。
婚后三年之癢還沒到,一次次接踵而來的愛慕,便攪得他身心不寧,文學創作常常因此中斷。當我們都陸續出了書時,自覺英雄快要遲暮的他曾發奮過,躲在書齋里一個月不出來,連篇累牘地寫。他的文筆很美,思考也深,正當我們為他欣喜時,他卻突然中斷了。問他怎么回事,原來,一場“美麗”的“邂逅”又開始了。
后來,他生了一場大病,形銷骨立,千金散盡,郎俊的外貌一去不復返。面對困境,我們只有安慰,安慰多了,連自己也感覺乏味了,就離開他了。
幾年后,他的一部作品,卻橫空出世。那么激越,昂揚,哀而不傷,一時間,感動了很多人。談起這些年的經歷,他說,要說,還得感謝這次缺憾,是它教會了我很多。
后來,他漸漸走近了佛學,文學風格日益疏朗。
那晚,他的作品獲了獎,三五好友相聚慶賀后,我回家一個人臥在暗夜,看著云行月移的星空,我忽然想明白了故友的話,缺憾為美。
歷史上,有多少人,曾以缺憾為美呢!
李煜當皇帝時,他的詞和柳永年輕時的一樣。后來,他的詞風突然變了,那是在他國破家亡后之后。
春花秋月何時了,
往事知多少。
小樓昨夜又東風,
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雕欄玉砌應猶在,
只是朱顏改。
問君能有幾多愁,
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。
有人說,歷史用一個國家的破滅,造就了一代千古詞帝。我們當然不希望李煜家國破滅,但由此也可以看到,缺憾里確實深具難以覺察的美。
雖然如此,但作為一般人,人人都懼怕缺憾。
那晚夜半,當我忙完手頭工作,一個電話忽然打來,責備我為什么要傳播佛法,以至于他的孩子要鬧著出家。
我一語不發,默然掛了電話。這類指責,我曾聽不少大德受到過,沒成想,無名的我也嘗到了個中的滋味。
不過,這類指責,無須辯解,也無法辯解。因為,每個人的觀察角度不一樣。一如清爽的春雨,在夜行人眼里,或許是懊惱的淫雨。出家求解脫,對紅塵里的朝夕相處的親情來講,是一種缺憾。但生生世世朝生暮死的相處,碌碌無為地走過、無奈地分手一次又一次,是不是一種更大的缺憾呢?
可惜,沉迷于紅塵中的人,都以對眼前的欲望的得到得到再得到為完美,以失去為缺憾。
真正的智者,不僅不懼怕缺憾,還會主動尋求缺憾。當現在的父母,都對孩子無比疼愛,風吹到頭上都怕著涼時,明朝末年,一個母親卻因為孩子不肯過河讀書,把孩子扔進河流里,終于喚醒孩子不懈上進;當孩子矢志不移出家時,她忍卻慈母的眼淚,送他去尋找自己的路。她就是明朝國師——憨山大師的母親。
當過多的追求感官完美之觸的溺愛,造成過去的敗家子,現在的越來越多只知有我,啃老成風、面對社會不知所措的長不大的孩子時,憨山大師的母親,卻用追求缺憾的智慧,造就了一代圣賢。
佛陀辭親出家、孔子辭去官位周游列國時,何嘗不知道,那對親人來講,是一種缺憾呢?但他們也知道,這類小小的缺憾,能造就人生的大美和大圓滿。因此,佛陀說,忍小苦,得大樂。因此,曾國藩把自己的書齋,起名為“求闕齋”。
人活在世上,不可能處處圓滿。有得必有失,有舍必有得。
或許,作為紅塵男女來講,我們不必故意去求缺憾,但我們只要有了不求圓滿,不懼缺憾的智慧認知,或許,能讓我們的人生更自在,更灑脫。